7月9日,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中心卫生院“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正式揭牌,成为海南首个将数字疗法深度融入基层呼吸慢病防治体系的标杆项目。该中心的成立是海南省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疗法”创新与应用高地的重要实践,标志着海南在推动基层医防融合高质量发展、应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挑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数字高地赋能基层,“一网一平台”直击诊疗痛点
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大,发病率高,以慢阻肺病为例,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每8人就有1名慢阻肺病患者,患病人数将近1亿人,疾病负担沉重。2024年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基层医疗面临精准化、连续性服务的新要求。传统模式在患者筛查、用药指导、治疗依从性保障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海南省近年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全力加速数字健康产业发展。东郊镇中心卫生院率先引入先进理念,聚焦慢阻肺病等高负担呼吸疾病,建设“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通过“一网一平台”破解基层诊疗痛点。在基层,依托社区、村居网格化管理优势,织密筛查网,精准触达每位居民,高效锁定高危人群,相较传统大规模人力下乡筛查模式,大幅提升效率并保障质量,高危信息汇聚至中心后,通过“诊疗-随访-管理”一体化平台,让患者足不出镇在基层医院即可完成全流程诊疗,中心更创新推出数字疗法驱动的家庭医生服务包,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健康管理,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强基层、促发展。
数字疗法落地见效,多维价值惠及基层患者
据介绍,文昌市东郊镇中心卫生院“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是全国第二家挂牌的基层样板,自试运行以来,实现了慢阻肺病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近3倍,肺功能检测质控达标率99%以上。患者获益实例生动印证中心建设的价值:一位74岁的患者李阿姨,既往因吸入技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急性加重,经中心教药机器人精准纠错与反复训练,其吸入操作正确率在一周内从不足5%提升至99%,病情趋于稳定,咳、痰、喘等典型症状显著改善;另一位68岁的患者王先生,确诊慢阻肺病后,症状控制不佳,在中心签约家庭医生特色服务包后,发现用药依从性长期低于60%,在平台智能提醒与医生远程指导下,其用药依从性在四周内跃升至98%,CAT评分从30分下降至15分,mMRC从4分下降至2分,生活质量获得大幅提升。
接受采访的蔡先生说道,“我是看了检查肺的二维码才知道这里的,以前卫生院就只能开开药,看病还是要跑去市中心的大医院,我本身就又喘又咳,一来一回一天下来要了半条命,现在家门口又能做检查,又能开药治疗,医生也很专业,偶尔还有大医院的专家来义诊,我往后就不往大医院跑了,我家里人都说现在咳嗽明显少很多了,那在家门口有效,我就在家门口治…”。
释放真实数据价值,引领数字未来
当日,作为参与“海南省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建设的研发、指导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分别驻派呼吸科和全科专家前往东郊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义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丁毅鹏教授在会上讲到,东郊镇中心卫生院“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的探索,作为成果丰硕的‘试验田’,是值得参考的范本。未来,省人民医院将继续牵头在全省范围开展中心推广建设,用数字疗法惠及万千基层患者。
东郊“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模式显著提升了基层呼吸疾病的诊疗能力,在规范诊疗、精细化管理、医疗服务拓展及患者满意度上取得实效,有效破解资源不均和能力不足难题,是推动海南省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践。中心产生的多维度的真实世界医疗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助力基层医院提升临床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为优化本省呼吸慢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型数字疗法研发评价贡献“海南证据”,致力于成为“健康海南”的坚实基层支点,贡献国家数字疗法创新的海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