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从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专场上获悉,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我省精准科学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管控,搭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让保护更聚焦、为发展留空间。
怎么划?
变“简单线条”为“分区管控”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一项基础性制度。经省政府同意,海南省生态环境厅于不久前印发施行《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2023年版)》,明确全省、“三极一带一区”、市县及各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
在国家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普适性要求基础上,我省坚持向绿图强,基于“三极一带一区”发展和保护战略格局,有效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差异化引导作用——
在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儋洋经济圈,实施精细化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引导绿色低碳发展;在滨海城市带,引导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布局;在中部生态保育区,强化生态系统连续性、整体性、多样性的维护。目前,全省共划定737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488个、重点管控单元180个、一般管控单元69个。
与此同时,我省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陆海统筹。
“我们加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的修复和保护,细化了一般生态空间环境管控要求,解决了当前对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一般生态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求不明确的问题。”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邸伟杰介绍,我省坚持向海图强,强化以海定陆、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的管控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生态补偿机制。
此次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编制成果,与海南省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总体上,我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区域与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基本协调吻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全域规划处处长李佳介绍。
明底线
变“事后补救”为源头控制
长久以来,开发和保护是一对难题。新项目想落地,能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落地在什么位置更好,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来说,都是难题。
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管控,则为高质量发展划好了“边框”——
我省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园区产城融合、产业聚集、园区开发等方面优布局、调结构的能力,聚焦各园区产业定位,促进各园区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协同发力、实现“多赢”,引导重点产业、新能源合理布局,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条。
“譬如,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在规划编制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根据区域环境承载量、功能用途等提前‘画好框、定好调’,通过细化减排举措和污染管控要求、调整优化空间布局,腾退高耗低效、淘汰重污染、保留企业转型升级等措施,确保企业环保高水平,发展高质量。”邸伟杰介绍,该案例也被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
李佳介绍,在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也进一步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传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管控要求,“比如,明确提出在交通枢纽区域的噪声影响范围内不得规划新增住宅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换来的是资源利用更深化。
“我们在本轮规划中进一步突出港口岸线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码头公用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澎介绍,新的洋浦港总体规划实施后,公用泊位比例将由现状的25%提高到50%以上,专业化泊位比例将由现状的40%提高到58%以上。
为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好用”“管用”,我省搭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作为项目行业准入和区域准入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公众提供前期环境可行性研判服务。目前,该平台实现与“海易办”“海政通”、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平台的互联互通,累计访问量近14万人次。
下一步,我省还将加快推动《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指导意见》的出台,深入研究园区“机器+环评”应用模式,完善邻避效应分析和园区选址推荐应用场景,在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