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迎着崖州湾畔的海风,毛瀚悦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招商科创广场办公区。打卡、换上白大褂,严格对标60套实验室标准做足准备,她快步走向实验室,开启一天的工作。
“之前我是中国农业大学海南专项的首批毕业生,现在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CRO平台(以下简称中种集团CRO)的首批员工。”毛瀚悦笑言,不论角色如何转变,她都是南繁种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传统南繁育种流程一肩扛,育种家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材料还要寄往北京检测,新鲜材料长途邮寄还易损坏……“大家都期待着能有专业的南繁科研外包服务,让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更好地赋能育种全流程,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毛瀚悦感叹道。
2021年,科技城在全国率先启动探索种业CRO模式与产业培育工作,构建以种业CRO业态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持续开展“定概念、出方案、搭体系、建平台、促分享、立联盟、编标准”等工作,打造集知识产权保护、种业对外交流合作和南繁服务保障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今年以来共有15家机构和企业被认定为首批海南省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中种集团CRO名列其中。
“育种家上午取样、中午送样,下午就能完成检测,次日可取检测报告,省时省力省钱还精准。年初新开发的叶片冻干业务还能解决新鲜材料邮寄易变质的烦恼。”在中种集团CRO基因分型实验室内,毛瀚悦正和同事按照流程对一批送检的水稻材料开展基因检测。
整个基因分型实验室的7个房间之间通过传递窗衔接,样品接收、处理后就来到了第一核心环节——核酸提取室,借助国产化的高通量自动化核酸提取设备,一小时能完成4块96孔板样本的核酸提取。样本接着被送到第二核心的房间——反应运行室,将微量的遗传物质倍增数十亿次后进入扫描室,工作人员通过基因分型系统和数据软件读取并分析的基因型数据信息,将为科研人员提供育种参考。
“通过‘大厂带小厂’模式,中种集团CRO引进中种自身的检测体系,转化中种武汉科技中心的新技术,聚焦市场需求,差异化发展做强CRO产业中的基因分型和品质分析检测两个细分市场,并研发新装备和试剂替代,简化实验操作流程,检测效率提升40倍,成本降低至少20%。”中国种子集团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许珂说,平台部分设备也入驻了崖州湾共享仪器平台,更好地分享新模式带来的科研红利。未来更有望在种业离岸科研、育种数据应用等新业态开展探索,加速种业创新速度和质量。
与毛瀚悦同批入职中种集团CRO的杨用平,正在为一批大豆材料而忙碌,它们是承担“揭榜挂帅”课题的育种家送来的检测样品。2023年,中种集团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开展了“揭榜挂帅”合作,围绕4个核心作物启动了20项计划合作项目,吸引了67家相关科研单位参与。
经过取样、检测,获悉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等数据后,再根据不同含量放入不同标记的玻璃瓶内。重复这些流程,杨用平一天能完成500份大豆材料的检测,不仅高效,相比传统的种子破坏性检测,无损检测后的材料还可以返还给合作的育种家进入下一轮实验,让育种材料最大化地发挥价值。
“海南推出的‘揭榜挂帅’模式,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等制度创新,有效盘活科企优势资源,大家围绕消费端的需求进行种子产品的科研生产,完成从‘种子到筷子’的产业链整合,催生海南种业发展新动能。”中种集团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表示。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承上启下之年,当下“南繁硅谷”建设正向“新”发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看来,大企业进驻发挥行业引领带动作用,科研院所集聚加速“卡脖子”技术攻关,有效贯通了创新链与产业链。
技术新、产品服务新、业态新、制度新,形成了促进海南“种业+”生产力提升的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
南繁种业成为首个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的“未来产业”;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科技城新增授权专利增长49%,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258%、300%;2322个植物新品种亮相崖州;国投种业、隆平生物等种业领先企业抢滩入驻,2800余家国内外优质种企及其关联产业企业、科研院所落户……
“向种图强,未来有望在海南建立种业航空母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南繁硅谷汇聚创新资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